008. 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研究方法

思维能力培养中的研究方法

BASICS

a building with glass windows
a building with glass windows

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

前言

看到杨志峰等[1]的《环境科学概论》中有科学思维思维培养的一节,便有了写一些文字的兴趣。

本来以为,阐明了思维方式、解决在科学思维方面的卡脖子问题就够了,现在到了要做《提升科研能力,建设新深圳》这个项目时发现还不是那么回事,必须系统地来做这个题目。

环境科学是一门复杂系统的学问,以人类为主体的环境庞大而复杂,环境的各组成成分除了本身的特征外各成分之间都有相互作用。动态发展性与可变性是环境问题的特点,但也不是无章可循,其动态中有稳定性,变化则存在条件的变化。

现在的复杂系统理论并不十分成熟,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版本,前面所说的环境问题的特点便是复杂系统的要义。人们对于系统理论的认识已相当完备,但也只须记住一句话:对于问题的认识需要从细节到系统,从系统到细节,来来回回地反复,尽可能地将每一个细节搞清楚。也就是说,对于细节的认识只有放在其所在系统之中才能认识清楚。

系统是具有时空的,时空是有边界的,也就是系统的节点。在节点之内系统具有同一性,这是把握系统边界的要点。

研究方法无非归纳与演绎,归纳是总结,演绎可用于证明结论、也可扩展结论。归纳的结论都须做验证,可以不用写出来。

这是基本的研究方法,但科学研究没这么简单,还有一些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要求,本文便是说明思维方法方面的。

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科研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,现在出现了卡脖子问题,因此本文就重要。

1 思维的两种方式

在李孟楼的《科学研究方法》有很多思维方式,其实思维有两种方式:语言思维和意象思维,两者都遵循逻辑,不存在非逻辑思维。

大前提错了还能得到正确的答案,于是便有了直觉法和灵感法,这会使得人们心存侥幸而不再深入了解大前提。

意象是指将语言、现实情景转化为意识情景,意象思维为人类天生便有的能力,语言思维是后天培养的。

两者并不相独立,常相互转换,不存在纯粹的语言思维和意象思维。

思维的差别在于所依据的基础是否正确、思考方式是否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和规则。

杨志峰等[1]引用了William P,Marry2002科学思维能力模型,“分析能力帮助我们综合分析所收集的资料;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努力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;利用逻辑思维进行科学推理可以得出有条理的结论;得出结论以后不断深入思考,提出问题,对结论进行科学求证,这就是批判思维和科学反思。”。

不找William的原文了,没有创新思维的,实事求是易创新。“批判思维或科学反思”[1]是乱玄了,科学求证不外乎归纳与演绎。信息不全的归纳和演绎结论都需要验证,验证的方法与研究的方法相同,需要系统足够多的细节信息。细节与系统、细节与细节、细节与条件、系统与条件、现象与常识都须相协调,其中每一点都可能存在问题,因此科研工作并不容易。

有学生在楼下测噪音,问:刚在路边测了,现在在楼下测,但是楼不振动,老师为什么让我们测?这便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有问题,没有将情景转换成意象,只不过是一个回音共振。利用这一点还可以测波长,这是演绎法,共振是演绎所依据的常识。

有学生问分光光度计为什么不消零?分光光度计四个比色皿吸光率或有不同。这个答案很简单,但学生们为什么就想不到呢?他们已知比色皿的吸光率是不同的,这说明学生对分光光度计构件组成不甚了解而产生了思维盲区。

2 信息求真

意象思维总存在一个人为的加工程序,这便可能会存在已知有差,因此便对思维有一些要求:

①所依据的理论或判断须正确,②信息准确,③思维过程符合思维规律和规则。

从一个真实的细节逐渐扩展开去,直到整个系统都能得到解释,这其中的难点是细节信息求真。信息求真需要技术,不是实地调查了就可以的。必须做实地调查和直接参与材料处理和研究过程,确保每一个步骤正确无误。实地调查、亲自研究的重要性有以下几点:有机会验证信息的正误,采样方法的正误、处理材料方法的正误、判断所依据的理论的正误。

获取的信息可能会有偏差或错误,处理方式亦或有不当,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可能有错,这就要求信息的获取、处理和研究应是同一人,这样就比较容易发现某个环节的问题。

在一些习以为常的看起来很简单的地方往往会有问题,这是卡脖子问题能存在的关键。

信息处理方式与信息的来源有关,用spss处理数据须谨慎,多元统计分析在分类方面是欠缺的。有很好的把握概念的能力便具有简单地处理信息的能力。

宏阔的时空不可以夸越微小的实在。

当一位科研工作者实地调查和研究过程而仅依赖经验时,那他的科学之路也就基本上快到头了。人总是要到这一步的,精气神的变化所致,但是演绎法却可使其扩展一些学问,经验也不是一无是处。

实事求是易创新,因条件而发生的变化。

亲自调查的好处是可以适时地补充调查信息。

3系统边界

系统在时间上有节点,在空间上有大小。系统在节点前后可以是不同的,也可以是重复的。在系统空间中,其构成因素保持同一性。

宇宙坐标理论:坐标是四维的,超过了四维的空间可以将其中的物体撕裂。物质在其

所处的不同大小的坐标中是不同的。

4实地调查、亲自处理材料和研究的重要性。

按实验方案搜集的材料是不完全的,只在研究的时候才能了解信息的情况。

5世界有多复杂,知识要求就应相应地多。

6思维敏感性的培养

不能在项目相关的几个领域领先,也就不能在一个领域领先,这是复杂系统研究的特点为。环境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较多,对于这些相关学科都要熟知是不大可能的,但项目相关领域的部分却是需要精益求精的,甚至要超过专业方面的专家,这又要求对其基本面需要一个大致的了解,平时不大可能对项目相关领域有足够的储备,因此,环境学科要求的基础知识会较多,等到需要时便容易扩展。除此之外,平时遇到一个问题就要多琢磨,以此来扩展知识面。

敏感反应起于敏感因素的存在,思维的敏感性在于三个方面:①对于常识的熟练度,②对于信息了解程度,③对于归纳与演绎方法的熟练度。一般容易存在问题的有:①着重于对常识的把握而不能辩识其是否正确,②缺乏对演绎方法的训练,③对于细节信息把握习惯于常规的了解而不够细致。这个三个问题之中的焦点是缺乏将问题细化,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,不是能力,但处理问题的结果却大不一样。

7、逻辑问题

当前的论文常见的是逻辑应用的不够好,信息获取方式会限制信息的扩展范围。

8科学能力培养途径不局于一途

人类关于科学思维已基本上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,但要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还需要相当的培训,这个培训可不局一格。音乐不只是误乐,可以培养时空之辩,现在的通识课程仅将其当作一种欣赏是不正确的。玩游戏可以学习如何把握好细节。

9结束语

作者从混沌之中走出来花了近三十年的时间,回过头来看,思维的科学并不复杂,但要做到严谨确需要相当的训练。在思想上不能给侥幸留下任何空隙,到了这个程度科研工作也就会变得容易了。也就是说,科研工作的背后需要很多的工作要做。

在作者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我们对于自己的基础知识不自信,并不是没有学过。这在一些学科方面是很明显的,错的太过基础,一眼能看出来的错误却可以长期地存在于书本之中。

虽如此,本文只解决个人科研工作的卡脖子问题,并不解决一个国家的科研卡脖子问题。

参考资料

1杨志峰等,[环境科学概论]。2004,7,科学出版社。

2李孟楼,[科学研究方法]。2009,2。中国农业出版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