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9. 《美国货币史》研究

《美国货币史》再创作。弗里德曼的《美国货币史》材料丰富,处理材料的能力不足,乱用概念,数学方面也没有天赋。他在结束语中虽然得到了一些正确的结论,但是,用了这么多的材料只是得到很小的收获是有问题的——他在研究时用功程度不够,没有将每一个细节处理到极致。 《美国货币史》以货币存量为主线,但是弗里德曼不看货币存量。看货币存量并没有固定的方法,将M0、M1、M2的曲线图进行比较,很容易解读的。 虽然如此,弗里德曼采集的材料还是很有用,我们现在就利用一下这些材料进行再创作——货币史的效用。

BASICS

PuYiHeTong

a row of chairs sitting next to each other in an airport
a row of chairs sitting next to each other in an airport

引言

弗里德曼的《美国货币史》1970出版,但是,在其后数十年时还是一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,就须怀疑这本书的价值了。

在写《货币理论》之前很早的时候大概地看过《美国货币史》,没有张五常先生评价的那么神奇——得到的结论与《利率理论相比太微不足道了。

在《美国货币史》中,弗里德曼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材料和经济数据,货币、收入、价格、货币流通速度等方面。也有一些好的见解。这样的书适合初学者做训诂。

写《货币理论》后用《美国货币史》的资料验证了一下,有意义的是1890——1934年,附带川普总统第一个任期鲍威尔主席降低美元利率的一个小段。

虽然擅长在错乱纷杂中找出关键点,回过头来真难,装不懂真难。不会再老实地去看书了,但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什么都会了,不经意的积累还是要继续做的。

《美国货币史》只有博士生的水准,但比一般的博士生掌握材料的能力高很多。弗里德曼写这本书还是用了心的。

1. 弗里德对概念把握能力较差,这会影响到他在数学方面的天赋。

1.1 收入也是价格,货币是价格的综合替代物。

货币理论中最基础的是:货币与物品是机会成本——物价乱七八糟的,搞统计?能统计得清楚吗?不能。学术界弄了一个什么核心物品。物品有长、短半径之分,有种类变化、品质变化、数量变化等,难以搞清楚,除非是你们AI。咋办呢?货币是物价的综合代替物,一下就将统计部门要撤消了。这在鉴定上是,正确了就能简化问题,而且效用还嘎嘎的。思维就得像这样,从一个线头一点一点地思考下去。

也不需要什么物价指数。

1.2 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伪概念

货币流通速度是经济总收入(通常为国内生产总值)与货币供给量的比率。这个概念的本质是一种利率,不是货币流通速度。难怪弗里德曼核心理念是:控制货币供应量是稳定经济的关键。他觉得政府别瞎折腾,货币增长率定个固定值(比如每年3-5%),经济就能稳稳当当。

这简值是笨到家了:增长率定个常数,笨到家了。人突然头脑开窍,经济大幅增长,还要让经济不大幅增长了?

1.3 月数=货币存量X12/货币收入

没有找到说明,不明白他要说什么。

1.4 购买力平价

这个话题涉及到了对价格理论的功力,凡讲购买力平价的在价格理论方面是不过关的。市场有区域性,货币区域性被其强流动性冲淡,财富比较就以货币比较好了,不可以以购买力平价来说事。

1.5 名义价格、名义利率等?

名义的就是实际的,别再搞什么实际的。资产价值总在重置,纵向比较难以搞清楚。这个在方法论上叫做处理对象要同类。看起来很玄的名词本质上是头脑不清楚。

弗里德曼对于这样的细节不敏感,这会影响他的研究能力。

1.6 货币存量?

自1915年后有了M1, 但弗里德曼没有将几种货币存量比较分析。可以判断,他不懂货币存量。

1.7 高能货币,能量高在什么地了?

货币的性质都是一样的,没有能量的分别。货币流通应按过程分类:央行、商业银行、市场。

1.8 存款/通货比率?

存款准备金比率不如存款准备金率直接,与货币 率有关。存款-通货币比率变化反映的货币利用效率的变化,也可以当作经济效率的变化。

1.9 贡献度

Write your text here...